文/婷妈免息炒股配资
刘梅最近总唉声叹气:“我家儿子上初二,说他两句就摔门,不说吧,又看着他天天刷手机着急。” 这话道出了不少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心声。
青春期就像孩子成长的“暴风骤雨期”,他们既渴望独立又依赖家人,既想被理解又紧闭心门。
和这个阶段的孩子相处,硬碰硬讲大道理会引发对抗,一味沉默闭嘴会拉开距离,其实关键在找对“沟通的温度”。
1、先听后说,比急着讲道理更有用
小区张姐的女儿上初三,突然开始化妆。张姐起初忍不住念叨:“学生就该有学生样,化妆影响学习。” 结果女儿要么顶嘴,要么干脆不搭理。
后来张姐换了方式,趁女儿试口红时问:“你觉得这个颜色显白吗?妈妈年轻时也偷偷用过你小姨的唇膏呢。”
展开剩余78%女儿眼睛一亮,开始跟她聊班上谁的妆容好看,哪种口红适合黄皮肤。聊着聊着,张姐顺势说:“现在皮肤嫩,淡妆可以,但别影响休息,不然会有黑眼圈哦。” 女儿居然点头答应了。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时候是想证明 “我长大了”。
如果家长一上来就摆道理、提要求,孩子会觉得“你不懂我还教训我”,自然竖起防备。不如先放下说教的念头,耐着性子听他们说——哪怕是听他们吐槽老师、炫耀游戏战绩。
当孩子感受到“你愿意听我说话”,才会慢慢敞开心扉,这时候的建议才听得进去。
2、适当回应,比一味闭嘴更暖心
老周的儿子上高一,沉迷篮球荒废了作业。老周急得不行,却想起朋友说“青春期要少管”,于是故意装看不见。可儿子不仅没收敛,反而觉得 “爸爸根本不关心我”,成绩掉得更厉害。
后来老周改变策略,儿子打完球回家,他会递瓶水说“今天赢了吗?看你满头大汗的”;看到儿子作业没写完,就说 “需要爸爸陪你熬夜赶工吗?不过明天可能会犯困哦”。慢慢的,儿子开始主动说 “爸,我明天少打会儿球,先把作业做完”。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叛逆,多说多错,不如闭嘴”,其实这是种误解。
青春期孩子内心敏感,家长的沉默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不在乎”“放弃我了”。
真正的智慧是“该回应时不缺位”——孩子分享开心事时,真诚地为他高兴;孩子遇到挫折时,轻轻拍拍他的肩;哪怕不认同他的做法,也先给出 “我收到你的想法了” 的信号。这种有温度的回应,比沉默更能拉近心的距离。
3、找对“支点”,用共同话题搭沟通的桥
李哥的儿子上高二,拒绝和父母交流,却天天对着吉他弹唱。
李哥偷偷查了儿子喜欢的乐队,周末故意说“听说那个 XX 乐队要开演唱会,你知道吗?”
儿子惊讶地说“爸你也知道他们?” 一来二去,两人聊起了音乐,李哥趁机说“你弹吉他时特别专注,要是写作业也有这劲头就好了”。
现在儿子会主动跟他说“爸,我今天作业写完了,能弹会儿吉他吗”。
青春期孩子像浑身带刺的刺猬,直接说教会被扎到,远远躲开又会疏远。不如找个“共同话题”当支点——他喜欢追星,就聊聊那个明星的奋斗故事;他沉迷游戏,就问问“你玩的这个需要团队配合吗”。
这些看似无关的闲聊,其实是在搭建沟通的桥。当孩子觉得“你和我有话说”,就会慢慢放下戒备,家长的引导也能顺着这道桥悄悄走进他心里。
写在最后
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和这个阶段的孩子相处,别较劲,别硬杠,更别冷处理。像张姐那样先听后说,像老周那样适当回应,像李哥那样找对话题,让孩子感受到“你理解我,也关心我”。
当沟通有了温度,青春期的“暴风骤雨”也会变成“润物细无声”的成长雨露。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免息炒股配资,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发布于:广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华配资_配资114查询公司_配资114提供专业可靠的查询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