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于元大德三年(1299)临褚遂良书赠燕国公于志宁的庾信小赋《枯树赋》这件书法作品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自唐玄宗时代已墨迹不传。
现存赵孟頫临“褚遂良赠燕国公《枯树赋》”出自清乾隆年间状元毕沅“训经堂法书”所刻,精致传神,几可乱真,足见当时刻帖的技术何其神功。
所谓行书《枯树赋》传为褚遂良写于贞观四年(630)赠燕国公,但作品并无褚遂良的落款署名,只是唐玄宗时代的徐浩提到褚遂良有《枯树赋》的书作而已,宋人苏颂直接把这个作品的著作权判给了褚遂良。
燕国公是唐太宗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的于志宁,他是隋朝的高官,政治资质很深,又是文学家,如果褚遂良给他做书,那一定是极其荣幸的事,因为于志宁,相当于他的老师虞世南一辈的长者。
褚遂良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大师,其楷书行书皆以用笔著称。《大字阴符经》可以作为参照。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赵孟頫的临摹本,简直无法想象乃是临摹作品,更丝毫没有褚遂良的笔墨特点。
这些问题其实宋代就认识到了,但是由于书法作品太精美,所以,他们以为非褚遂良这样的大师不能为之,于是,也许是以讹传讹的缘故吧,唐人书法《枯树赋》就披上了褚遂良的光环了。
不过,由于赵孟頫的再次亲为,《枯树赋》不但抹去了褚遂良痕迹,还活生生地成为赵孟頫的手书了。
这又是赵孟頫这件书法临摹作品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说缺点是没有传达出临摹学习的一些特点,来让我们了解赵孟頫的临摹的功力,以及他对褚遂良原作的理解,好处在于赵孟頫自己的笔墨特点倒是特别突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赵孟頫的一件书法创作作品了,就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完全可以忽略赵孟頫所谓的临摹二字了。
尽管自古临摹就有重影与不求形似之说,但是,好的书法也从来不论似与不似的。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我们现有学习条件下,我觉得,能够知其如何形似,一定是有高级的思考基础的,因为古人是没有这个基础的,所以,他们的似与不似,都是没有必然的然,而不是所以然,因此,非知其所以然,不能论不必然也。
赵孟頫另外一件楷书书法作品《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也大约在大德三年创作,可见赵孟頫此时无论楷书行书,都在鼎盛时期,尽管赵孟頫传世书法墨迹本很多,但是,这个刻帖,仍然有其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艺术魔力,所以,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可惜网上流传的这件书法作品的网文图片,包括一个书法博士发布的图片,由于裁剪编辑不当,文字重复严重,叶片混乱交织,以讹传讹,严重影响我们欣赏和学习这个书法作品的艺术和庾信精美的文学艺术。尤其是文章最后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伟人晚年读此,也为之潸然。
今天,我对照《枯树赋》原文,整理出来,不但可以流畅阅读文章,更能快意传习字帖神韵笔墨,所以,分享给大家一灿。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
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
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
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
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
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
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
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
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
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
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
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
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
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大德三年九月二日吴兴赵孟頫临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华配资_配资114查询公司_配资114提供专业可靠的查询平台观点